首页 > 综合百科 > 空城计的故事简介及涉及人物

空城计的故事简介及涉及人物

来源:互联网转载 时间:2024-10-09 14:36:00 浏览量:

空城计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裴松之《三国志》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故事涉及的人物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后来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空城计故事简介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历史上的空城计

叔詹:第一次空城计战例

春秋时期的楚国令尹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后为了讨取嫂子文夫人的欢心,便想通过建功立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因而在公元前666年率兵攻打郑国。

郑国自然无法与强大的楚国对抗,眼看楚国大军逼近国都,大臣们却为是战是和、是走是留吵的不可开交,这时上卿叔詹提出应该固守待援(郑国与齐国有盟约)。

叔詹利用公子元讨取文夫人欢心急于求成又害怕失败的心理,命令城中的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使对方看到一兵一卒,而城中店铺则照常开业、百姓往来如常,没有一丝慌乱。楚军先锋攻到郑国都城下后,见此情景心里疑惑,误认为城中有埋伏,因而不敢攻城。

楚国后续部队到达后,公子元听取了先锋的汇报,于是登上高地向城中眺望,虽然看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郑国的旋旗甲士,于是怀疑其中有诈,不敢贸然攻城。

不久后,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联合鲁国、宋国发兵救郑,公子元得知后只得率军撤退。

李广:飞将军计退匈奴

李广在担任上郡太守时,皇帝派来的宦官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袭击,宦官受伤逃回,随从或死或伤。李广大怒之下率领一百多名起兵前去追击,追出几十里地后将杀死两人活捉一人。

然而就在李广打算回营时,却突然出现了三千多人的匈奴骑兵。匈奴骑兵也发现了李广的人马,但却误以为是西汉大军诱敌的先锋,因而没有贸然攻击,只是占领了高地观察动静。

李广麾下的骑兵见对方人多势众,因而极度恐慌,建议李广立刻返回大营。李广却知道,茫茫草原想要逃脱精于骑术的匈奴骑兵并不容易,在见到对方没有立即发动进攻后,想通其中缘由后他不禁计上心来,不退反进,一直到了离敌军仅有两里地的地方才停下,并下令麾下士兵全部下马卸鞍,悠闲的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骑兵见李广如此,更加深了他们的疑虑,于是匈奴将领派出几人试探虚实。结果李广立即上马带人杀死了那几个匈奴士兵,之后又回到原地下马休息。匈奴将领见此更加疑心,生怕遭到大部队突袭的他们反而率军撤退了。直到匈奴兵退走后,李广才率领自己的百余起兵返回大营。

© 转乾企业管理-攻考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