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论现代汉语的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

论现代汉语的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

来源:互联网转载 时间:2025-05-22 07:35:44 浏览量:

状语的根本属性在于体现动作行为的方式和情态。不同的位置分布的特定句法成分往往具有总的句法语义特征。从语言学的观念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句法成分都能体现出角色上的典型性。

从形容词作状语来看

由形容词构成的状语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就性质来说,这种状语是描写性的,不是限制性的。形容词修补动词的时候“往往要重叠一下”,描写方式或状态的动词修补与,“大多数是全部或局部是叠字的”总的来讲,是甲类词向副词转移,向状态形容词漂移。形容词的两个大类,性质形容词表认定,状态形容词侧表特征。两者相比,状态形容词更具有充当状语的资格。这也能从一个方面说明状语的描写性倾向。发现很多性质形容词直接作状语时,在语义上不表示性质,而表示数量,时间,处所,倾度,范围,方式,情态等,如“草率行动(方式),不便问过(方式),残酷镇压(方式)”等。在用作状语的性质形容词中,受状语的约束,语义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大部分表示一种情状或方式。

从数量词作状语来看

数量词及其重叠形式出现在定语状语位置会表现出不同的能接受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状语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如:“一个苹果”数量词的主要作用就是指称名词,它做定语时最基本的功能属性。

如:“一个一个的吃”

可以清楚地看得到,当数量词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在状语位置时,就可以接受了。

如:“一个一个的苹果”

,“一辆一辆的汽车”可以知道数量词在定语的位置上,是以原形还是重叠形式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对比上面几个句子,可以指导原型是最典型的,重叠形式则有一定的歧义。一种理解是不干涉及其他的句法成分,以内部的组合仅体现“多”的涵义,如“一辆一辆的汽车”;另一种理解是则涉及整个句子的表达,特别是行为动作处在现实过程中的时候,属于状语移位所致,如“一卡车一卡车的急救物资运往灾区”

显然,参照充当状语的成员的整体状貌进行认识的话,不难看到它内在所存在的方式的描写属性。通常充当状语的典型成员是这样,不能够充当状语的其他词语又能够以重叠的形式进入该语域之中,这就分明地体现了该成分的基本句法语义特征。

汉语句法成分的关系

句法成分的连续统和词类的连续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分别是常规的相对稳定的功能在人们意识上逐渐清晰的产物。这就如同事物都有着具体的内容实质和形式命名一样,如同词典中的意义解释异样。任何词典中词义的意思都只能是将常规义,稳定义抽象概括出来表现于词典之中;至于具体的每个词在具体的句子中有可能体现什么样的新语义,不论怎样详解的词典都不可能将它们搜罗殆尽并阐发清楚的,只能就它的常规态和相对的稳定态进行概括认定。由此可见,此类和特定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一体两面,是语法规则的一种基本反映。而任何此类脱离基本句法位置的转移,都以为这叫测功能的变化,并随着句法成分指称性和述谓性程度的高低而获得相应的资格。一般来说,强述谓性的词语对应强述谓性的句法成分,弱述谓性的词语对应弱述谓性的句法成分,这也就可以解释动词为什么常作谓语和补语,而不常作主宾语;名词为什么常作主宾语,而很少作谓语和补语;形容词为什么常作定语,状语和补语,较少作主宾语,而作谓语的情况又居于其中间状态。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对状语的特征作出进一步的认定;因为它在整个句法成分上面处于指称和述谓连续统过渡的中介位置上,所以,典型体词性词语和典型谓词性词语都不能在该语域中出现。除了通常所说的限定性状语,这种类型的状语实际上是全局的修饰语,而其它词类的,如形容词,名词,数量词,动词等,都得以集中统一的表方式以出现;方式,集中反映了现代汉语状语的根本属性。

现代汉语中相同的语法单位,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如:昨天下雨了(状语)

昨天的雨

(定语)

上列状语语义指向动作行为,定于指向事物

。本文所说的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不指这些情况。方式状语与定语有变化关系指的是这样的用法:

如:话还没说完,他一步步的走出了教室。(方式状语)

“一步步”语义指向“他”也可以作定语。

他从教室一步步地走了出来。(定语)

从历史来看,方式状语与定语有变换关系的用法产生比较晚。唐诗中为了协调格律,有方式状语的定语互见的用法。在元明时期,语义指向实施或受事的方式状语大量出现,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就不少见了。这种用法延续到现代汉语。福义先生指出:“形态状语,有的跟定语相通。或者可以移到主语部分,成为定语;或者可以移到宾语部分,成为定语。”

如:

他给我浓浓地泡了一壶茶。

他给我跑了浓浓地一壶茶。

本文以现代汉语方式状语为基点,讨论其与定语的变换条件,制约关系,表达差异等问题。

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的条件

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的条件是:语义上,指向句中的实施或受事;结构上可以作定语。

(方式状语)如:一阵一阵

运动场上每个学生排成一排一排的非常整齐。

“一阵一阵”,“一排一排”在句子中作为方式状语。

(定语)如:一阵一阵的风迎面吹来

一颗一颗的树密密地长起来了。

“一阵一阵”,“一颗一颗”

在句子中作定语。

但并不是所有的语义指向施事或受事的方式状语都可以变换为定语。

如:大家一摇一摆地读书。

句子中的方式状语语义分别指向施事主语“大家”和前面的受事宾语,都不能变成定语。

如果方式状语的语义指向动作行为,则不能变换为定语。方式状语分别是由介词结构的,重叠结构,语义都指向动作行为,不能变换为定语。

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

语义指向施事的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

语义指向施事的方式状语一般是描写施事的情态,大多可以变换成定语。

如:

语义指向受事的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化

语义指向受事的方式状语一般是描写受事的情态,大多也可以变换成定语。这有描写性的和指称性的两类;描写性的方式状语由形容词等词语的构成。

如:

指称性的方式状语由数量重叠结构构成。

某些定语与方式状语的变换

有些定语的语义指向与上述方式状语是一致的,这种定语也能变换成方式状语。

如:

方式状语定语变换的制约

语义上可指向事物的方式状语变换为定语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语义,结构及表达方面的制约。

方式状语有临时义,有临时性语义特征的状语不能变换成定语。方式状语所修饰限定得对象不同,结构的语义也就不同。状语只修饰限定动作行为,这种行为对人或事物来说具有临时性;而定语修饰限定人或事物,因而有衡定性。如果状语变成定语,就会改变原有的语义特征。

如:她(唇舌不清地)骂了一句。

(唇舌不清地)他骂了一句。

状语语义都指向施事主语,有临时性,即只是指人物在发生此动作行为时由此特征。如果,只是说“她”“骂一句”时“唇舌不清”;而作定语时有衡定性,是人物的贯常性状,如“唇舌不清的”是说“她”一贯是“唇舌不清”。

如:他忽然愤怒了,(脸红脖子粗地)瞪着我看。

(脸红脖子粗地)他忽然愤怒了,瞪着我看。

方式状语语义上不能直接描写人或事物,不能形成“定语

+

中心语”的结构。

如:他三个活泼乱跳的儿子【一个接一个】走了。

他【一个接一个的】三个活泼乱跳儿子走了。

上列方式状语语义都指向主语。方式状语不能移到任何一个定语位置上。主要是因为“一个接一个”是说明“走了”的方式,在这个小句子中不能用来描写其语义所指的“儿子”。

如:雨水在粗糙的树干上【歪歪曲曲的】流着。

【歪歪曲曲的】雨水在粗糙的树干上流着。

“歪歪曲曲”也是只能描写“流着”的方式,而不能描写雨水。

方式状语有离散义。有些方式状语的语义是离散的,而所指事物的语义是连续的。如果变换成定语就改变了原有的语义,主要表现在数量重叠结构构成的方式状语上。

结构方面的制约

有些方式状语语义是指向事物的,但在结构上却不能却不能变换成定语。这种情况或者是方式状语的所指是分说的,无法用一个定语去修饰;或者是变换成定语后,告成结构上的不平衡。

如: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一明一暗地】过去。

【一明一暗的】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过去。

上列说明,方式状语都是同时指向两个事物,但都不能用一个定语去修饰,也不能分开用定语去修饰。

大家【快快活活地】过日子。

【快快活活的】大家过日子。

上列说明,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后,除了语义的差异外,结构上,主语显得较长,而谓语较短,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表达方面的制约

由于方式状语的语义特征侧重于【+方式】,而定语的语义特征侧重于【+情态】,当说话人强调的是

【+方式】义时,不能变换成定语。

如:几千只眼睛【亮晶晶地】【无邪的】仰望着他。

【亮晶晶的无邪的】几千只眼睛仰望着他。

上列是强调两个词语同时限定行为的方式,所以不管是同时变换作定语还是变换成分作定语与状语,都不能起到只做方式状语的表达效果。如果是强调行为的方式,反复了状语,变换成定语就没有原来的表达功效了。还有的

强调的是方式,而不是事物,变换成定语后就跟前面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的表达差异

方式状语是动作行为的修饰语,与动作行为一起构成陈述范畴;定语是人或事物的修饰语,与人或事物一起构成指称范畴。说方式状语可以变换成其语义所指的施事或受事的定语,是就其基本语义及句法位置可能性来说的,其实二者表达功能并不相同。表达方面有如下变化:

由表方式,情态到表情太

在语义功能上,方式状语表示【+方式】,而定语表示【+情态】。相同的结构成分进入不同的句法位置,就会获得不同的句法语义。某一成分配置到状位,就会跟动作行为发生句法语义结构关系,陈述动作行为的伴随方式,获得【+方式】的语义特征;配置到定位,就会跟人或事物发生句法语义结构关系,修饰人或事物,获得【+情态】的语义特征。

在语义指向上,方式状语是双指的:该指向动作行为,又指向人或事物,兼有【+方式】与【+情态】的双重语义特征;定语是单指的:指向人或事物,只有【+情态】的语义特征。

由形容词或状态词构成的方式状语

这种结构成分本身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性质状态既可以描写修饰人或事物也可以描写修饰动作行为。但这两种句法功能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并不相同。

由数量结构构成的方式状语

数量结构构成的方式状语只能是重叠式。这种结构从状位变换成定位后语义不同。

如:这些问题【一个个地】都解决了。

这些【一个个的】问题都解决了。

而数量结构作定语时,语义是单指的:只是指向动作行为相关者,【+多量】义。如在上列说明:“一个个”只是说“问题”多,但这并没有说明“解决”的方式是“一个个”地,还是同时做的。

如:街上【一串串地】挂着小彩旗。

街上挂着【一串串】小彩旗。

上列说明:数量重叠结构作状语时,语义是双指的:指向施事或受事,有【+多量】义。“一串串”既描写“挂着”的整齐,又指“彩旗”很多。

由方式范畴到性态范畴

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后,其语义范畴由与动作行为相关的方式范畴变换到了性态范畴。

如:汽车【一辆一辆地】涌上了大桥。

【一辆一辆的】汽车涌上了大桥。

上列的方式状语是指向事物,有【+情态】义,但状位所赋予的主要是【+方式】义。

有主观性变成客观性

在表达特征上,方式状语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定语则带有客观性。相通的词语是用作定语还是状语,跟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情感有关。用作状语时,主要是对动作行为的方式的评价,同时也有对其语义所指的客观对象的情态的感受;用作定语时,只是对其所修饰对象的描写,当然这种描写也含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的色彩,但主要是客观的感受。

如:树梢【淡淡地】涂上了一层金黄色。

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月色,轻轻地落在人们心头。

上列是作者在同一个作品中描写同一对象的不同用法。“淡淡地”作状语时,既说“涂”的行为很“淡”

,也说“涂”的结果很“淡”。这是情态修饰动作行为,显然带着主观性。

“淡淡的”作定语时,只是客观地描写“金黄色”的情态了,是作者的客观评价。

有时为了突出方式状语的这种主观性,还可以把方式状语移位。

如:【淡淡地】,树梢涂上了一层金黄色。

树梢涂上了一层金黄色,【淡淡的】。

方式状语的前移,增添了行为描写的主观性;后移作定语,增添了对象描写的客观性。

如:这些书他【一本一本地】都读完了。

这些【一本一本的】数他都读完了。

“一本一本”作状语,主要表示“读”的过程及方式,书的“量多”是次要的;而作定语时,主要描写书的“量多”而不评价其“读”的过程及方式。

方式状语与定语的认知图景不同

在认知图式上,方式状语是附着于动作行为的,是动态·过程,其认知图景是:情态·事物。

如:两个女孩子笑着【一前一后的】跑进教室。

【一前一后的】两个女孩子笑着,跑进教室。

上列说明“一前一后”是状语时,是行为“跑进教室”的背景,认知图景是:背景·行为;

“一前一后”在作定语时,是“两个女孩子”的位置状态,认知图景是:状态·人物

结语

唐代即有方式状语与定语互见的用法,从元明时期开始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就不少见了。现代汉语延续了这种用法。能变换成定语的方式状语从语义根源上说。是可以指向小旬中的施事或受事。指向施事或受事的方式状语与定语可以有变换关系。

但是指向施事或受事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要受到一系制约:语义上,方式状语有【+临时性】,有离散义,不能直接描写施事或受事时,不能变换成定语;结构上,方式状语分指不同对象的语义不能合指一个事物时,不能变换成定语;表达上,强调方式的方式状语不能变换成定语。

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并不是简单的句法结构成分换位,而是有着一系列的差异:语义特征上,方式状语具有双重性,有【+方式】义和【+情态】义,而移位作定语则只有【+情态】义;在语义范畴上,方式状语表示方式,以为作定语则表示性状;在于以色彩上,方式状语有比较强的主观性,以为作定语则有比较强的客观性;在认知图式上,方式状语是“背景·行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以为作定语则变成“性状·事物”,是一种情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潘国英

-

论状语的性质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郭中

;现代汉语多项状语共现语序研究(南昌大学统招硕士研究生)

3

;:王丽彩

;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

4

;王玉瑜

;宾语位置上的形容词作定语前移作状语的研究(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5

;

;现代汉语定语语序研究综述

(河南理工大学人文政法学院)

6

;曹

;汉语语法变换分析与变换类型研究述评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

;龙又珍;论定语的生成方式(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3)

8

;李素秋;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9

;赵

琳;现代汉语定语划类研究述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10

;潘国英

;论状语的性质(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11

;何洪峰;

论现代汉语的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武汉430074)

TAG: 方式状语

© 转乾企业管理-攻考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