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论语十则中孔子为什么要称赞颜回

论语十则中孔子为什么要称赞颜回

来源:互联网转载 时间:2025-04-18 20:59:42 浏览量:

论语贤哉回也,孔子为什么会称赞颜回在论语的原文中,孔子是怎样称赞颜回的?《论语》中所有关于“颜回(颜渊)”的语句《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给其乐。

原文∶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论语·雍也第六》 [析]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

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我们从容面对了,这固然可喜,但还不如那些没有抱怨的人。

即便没有抱怨的人。

即便没有抱怨,也不是最坦然的,因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

我曾经和很多人说过,要快了地过每一天。

即便身边的人再无聊,身边的事再烦心,在一天中也总会有一丝丝还算过得去的事吧?如阳光灿烂,捡到一元钱,在马路上看到美女一名…… 这就要求我们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因为怎么过都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呢? 有时悲伤都是自找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遍一遍咀嚼痛苦,一遍一遍用针扎痛了内心。

更有趣的是,现代社会的人面对多项选择,总因为困顿而对生活失去兴趣。

还是看看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吧!我们和他们相比,已身在天堂,还有什么理由困顿呢?还有什么借口感慨生活的索然无味呢?

《论语》中,颜回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当时的历史时期正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孔子非但没有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推动变革,反而主张恢复周礼,恢复旧的奴隶制度,大搞“克己复礼”拉历史倒车。

孔子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马克思是革命人民的总代表;孔子是维稳领袖,马克思是造反领袖,孔子拉历史倒车,马克思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孔孟之道是人民思想解放的桎梏,是束缚人民头脑的精神枷锁!

《论语》中,颜回这样评价老师,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对于老师,颜回深深地感叹道:“(老师的道德学问)越仰望,越感到高大;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他好象走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让人难以捉摸)。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启发诱导我们,以广博的知识丰富我的头脑,以严肃的礼制规范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力,好像能够独立站立起来了,但是要想再往前迈进一步,却又感到不知如何走了。

这是颜回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对孔子作出的崇高评价。

评价着眼于三方个面:一是孔子的道德学问;二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三是学习者的自我感受。

这三方面既有正面的评价,也有来自于学习者的侧面评价。

透过颜回的这一评价,我们看到了一位道德学问高深、教育方法科学而又不断进取的师者形象。

先来看孔子的道德学问,颜回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颜回说老师的道德学问,就像巍巍高山一样,越抬头仰望,越望不到顶;又像高山之上的岩石,越钻研越坚固;看着老师已走在前面了,一眨眼的工夫又落在了后面,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高深莫测,令人捉摸不透。

这一评价,突出了孔子道德学问的高度、深度和不可测度,也表达了颜回对老师由衷的敬仰之情。

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知识和修养虽不能达到孔子这样的高度和深度,但至少要养成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的“一桶水“,去满足学生“一碗水”的需求。

唯其如此,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其次,是讲孔子的教育方法,颜回概括为“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所谓“循循善诱”,就是顺着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也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论语》中多处看到,孔子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终都能使对方接受,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制定的教育内容是“文”和“礼”,文是指古代丰富的文献典章知识,礼是指礼仪文明,二者分别相当我们现代所说的书本知识和人文知识,孔子对文的要求是“博”,即博大精深;对礼的要求是“约”,即用礼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只有“文”不行,会在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光有“礼”也不可,会给人虚言不实的感觉。

恰当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使颜回产生“欲罢不能”感觉。

孔子的这一教育方法,对我们做好今天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仍有启发。

就上好一节课而言,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新课程反复强调的“三维目标”。

在知识的教学中,我们既反对“满堂灌”,也反对“满堂问”,要求通过教师科学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自悟,自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课堂上,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每一名学生都思维灵活,跃跃欲试,参与度高,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最终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这是衡量一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再次,是讲学习者的自我感受,从侧面进一步衬托孔子学问的高深莫测。

颜回说,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我的聪明才智被充分挖掘出来,自已感觉到好像有一点儿建树了,能够独立了,但是如果想再前进一步,在学问上超越一下自己,却又找不到方向了。

言外之意是,自已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老师永远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事实的确如此,颜回一生师从孔子,不仅是孔子的学生,更像是孔子的儿子和家人,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颜回的才能可谓出类拔萃,但他却终生师从孔子,这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孔子道德学问的崇高伟大。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来源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 转乾企业管理-攻考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