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英语大全(节日英语)
1、New Year's Eve: New Year's Eve
2、除夕是一年结束的最后一个晚上。年底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岁分”,这意味着旧的一年被新的一年所划分和取代。另外,也就是去除的意思;晚上意味着夜晚。“除夕夜”是指新年的前夜,也称为新年夜、新年夜、新年夜等。这是一年结束的最后一个晚上。
3、除夕是辞旧迎新、全家团聚、祭祖的时刻。清明节、7月30日和重阳节是中国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除夕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今年年底最重要的一天,游子无论在多远的地方,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4、鞭炮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年。
5、Spring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6、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春节、新年、除夕等。口头上也叫过年,除夕。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古代在年初祈求新年演变而来的。万物以天为本,人以祖为本,祈福养老祭祀,尊天尊祖。
7、报纸是反的。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和发展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春节的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8、这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是辞旧迎新、驱邪扰灾、祭神祭祖、祈福过年。
9、Lantern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10、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叫上元节、小元宵节、元宵节或元宵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11、正月是农历正月,古人把“夜”称为“夜”。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节”的说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自古以来,元宵节的习俗就以看灯这种热烈喜庆的习俗为主。
12、Spring Dragon Festival (Dragon Head Up): Dragon Head Up Festival
1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耕节、青龙节、春龙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龙”指二十八宿中东方黑龙七宿的星象。每年仲春的月初,“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升起。
14、所以叫“龙抬头”。龙抬头在仲春月初,“毛”五行属木,卦为“地震”;在《九二》中,表示龙已经脱离了潜伏状态,已经出现在地球表面,浮现为一只萌芽的大象。农耕文化中,“龙抬头”表示阳光灿烂,雨水增多。
15、万物生机勃勃,春耕开始了。自古以来,人们也将龙抬头日视为祈求风调雨顺、辟邪消灾、接受好运的日子。
16、Cold food festival: cold food festival
17、寒食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夏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两天。当一天的第一天是节日时,禁止吸烟,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徒步、荡秋千、蹴鞠、抱钩、斗鸡等习俗,寒食节延续了两千多年。
18、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19、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20、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21、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2、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2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
24、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 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25、七夕节:Magpie Festival
26、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27、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28、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29、中元节:Hungry Ghost Festival
30、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31、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32、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
3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34、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35、1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
36、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 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
37、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38、1祭祖节:Ancestor Worship Festival
39、祭祖节,是指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清明节的别称。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除夕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四大祭祖大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祠堂祭。
40、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同祭祀祖先。
41、1冬至:the Winter Solstice
42、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43、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44、1腊八节:the Laba Festival
45、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46、1小年:the Lunar Year
47、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
48、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区也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
49、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