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浅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浅析本文简介:“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浅析钟如雄先生对“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本文选自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孟子注疏》卷三下,篇名为为所编者家。《孟子》由东汉赵岐章句,宋孙奭疏,原文竖排。孟子认为:人都是有不忍之心的。比如突然看见一个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浅析本文内容: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浅析
钟如雄先生对“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本文选自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孟子注疏》卷三下,篇名为为所编者家。《孟子》由东汉赵岐章句,宋孙奭疏,原文竖排。孟子认为:人都是有不忍之心的。比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中,你都会惊吓急忙去拯救,这时你不会考虑其父母是不是你的邻居,朋友。不忍之心中包含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分别代表着“仁”“义”“礼”“智”,他们犹如人的四肢,是人立身行事、待人接物、齐家治国的根本。”本文从正文翻译及正文注疏中个别词汇解释,正文注疏的内容进行语法分析这两个大个方面对本段进行浅显的分析,希望可以对经典释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
正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则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
到井里去了,都会有害怕同情的心——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羞耻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谦让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称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重要)。有了这四种品质却不能推演到日常生活行为的人,那是自己损害自己的品性。说他的君主不能推演的善行且不帮助改正的人,是陷害他的君主。凡是具有这四种品质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开始涌出的泉水,扩大充实则无所不至。如果能将这四种品质扩充,就足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则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词语解释:(引自《汉语常用字字典》及赵岐注)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乍:暂也。
孺子:未有知之小子。
怵惕:(1)害怕,提心吊胆《尚书·冏命》“怵惕惟历”(历:祸害)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四:“行人皆怵惕”(2)惊惧,戒惧《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杜甫《北征》诗:“拜辞诣厥下,怵惕久未出”。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首也。
首:初、始,开头《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害《墨子·非儒》:“是贼天下之人者也”(这是还天下人的做法)。
4、“谓君不能为善,而不匡正者,贼其君使陷恶也”(赵岐注)
匡:正,纠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
(二)
语法分析:笔者通过对文中句子结构分析,对“之”
“以”
“於”
“斯”“是”
“苟”等词的在本文中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1、“之”,在正文中出现了27次,注疏中出现了87次,主要有三种用法。
(1)介词,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未有知之小子”
“贤愚皆有惊骇之情”
“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
“无辞让之心”
“无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言人之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也”
“斯有不忍伤民之政。既以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以行其不忍伤民之政”
“但见之者皆有怵惕恐惧恻隐痛忍之心”
“非是内尝结交於孺子之父母然後如此也”
“又非所以恶有不仁之声而然也。”
“是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之心,皆非是人也”
“禽兽所以无恻隐不忍之心,又无羞恶惭耻之心,又无辞让揖逊之心,又无是非好恶之心者也”
“孟子言人有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本起於此也。有羞恶之心者,是义之端,本起於此也。有辞让、是非之心者,是礼、智之端,本起於此者也。”
“但若转运走丸於掌上之易者也。”
(2)、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
若火、泉之始微小
既有此四端,而自谓已之不能为善者
是若火之初燃,泉之始达,
而终极乎燎原之炽,襄陵之荡也?
既有此四端,而自谓已之不能为善者,是自贼害其善,而不为善也。
其治天下之易
若其人之有四肢也。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
“由是观之”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廓也。凡有四端在於我者,知皆廓而充大之,若火、泉之始微小,广大之则无所不至。以喻人之四端也,人诚能充大之,可保安四海之民,诚不充大之,内不足以事父母,言无仁义礼智,何以事父母也。)”
“今人乍见无知之小子,相将匍匐,欲坠於井,但见之者皆有怵惕恐惧恻隐痛忍之心。”
“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观察之,是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之心,皆非是人也,乃若禽兽之类也。”
“言苟无此四者,所以皆谓之非人也,乃禽兽之类也。”
“无他,以其人之为人,皆有此四端也,但不推用而行之耳。如能推此四端行之,是为仁义礼智者矣,所谓仁义礼智者即善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至‘不足以事父母’者,孟子又言凡人所以有四端在於我己者,能皆廓而充大之”
“然则人人皆有善矣,故孟子所以言之以此。”
“苟能充大之,虽四海之大,亦足保安之也。苟不能充大之,虽己之父母,亦不足以奉事之。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2、“以”
正文中出现6次,注疏中出现23次
(1)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先圣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於转丸於掌上也。)”
“以演大四端,充广其道”
“上以匡君,下以荣身也”
既以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以行其不忍伤民之政
(2)介词:“以”后的话应该是介词的宾语。A,介词词组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也可以放在介词之后。“以”字后面的宾语要是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可以省略。B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放在“以”的前面。如果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是以”等于“因此”。但是汉代以前都是“是以”。C.后可加名词性词组
“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於转丸於掌上也。”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既以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以行其不忍伤民之政。”
“孟子又言所以谓人之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者,且以今人乍见孺子言之
以之事君,如谓其君不能为善、不匡正之者,是亦贼害其君,使陷於恶也。无他,以其人之为人,皆有此四端也,但不推用而行之耳。”
“故孟子所以言之以此”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禽兽所以无恻隐不忍之心,又无羞恶惭耻之心,又无辞让揖逊之心,又无是非好恶之心者也。言苟无此四者,所以皆谓之(代)非人也,乃禽兽之类也。”
“以其仁者不过有不忍恻隐也,此孟子所以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为仁义礼智四者之端本也。”
“然则人人皆有善矣,故孟子所以言之以此。”
“孟子又言凡人所以有四端在於我己者。”
“是亦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之意也。”
“以喻人之四端也,人诚能充大之,可保安四海之民,诚不充大之,内不足以事父母,言无仁义礼智,何以事父母也。”
3、“於”介词,正文中出现4次,注疏中出现20次
(1)
引进处所,可译为
“在、到、从,对于,在……方面”
,古代汉语中介词常常放在补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常放在状语的位置。
“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也”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情发於中,非为人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孟子言人有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本起於此也。有羞恶之心者,是义之端,本起於此也。有辞让、是非之心者,是礼、智之端,本起於此者也。”
“以之事君,如谓其君不能为善、不匡正之者,是亦贼害其君,使陷於恶也。”
“孟子又言凡人所以有四端在於(唐宋时期的用法,加入同义词帮助理解)我己者,能皆廓而充大之,是若火之初燃,泉之始达,而终极乎燎原之炽,襄陵之荡也。”
(2)用于比较时,多用于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对象和行为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
“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3)“诸”相当于“之於”
“此章指言人之行当内求诸己,以演大四端,充广其道,上以匡君,下以荣身也。”
4、“是”近指代词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於转丸於掌上也。”
5,、“苟”连词,用于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斯”,当连词时表承接关系,译为“则也,乃也”(《词诠》三二二)。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相关文章
- 血祭
- 青海湖海拔多少米有高反吗(青海湖海拔多少)
- 独角犀牛(关于独角犀牛简述)
- 梁洁蒲巴甲分手(蒲巴甲梁洁官宣分手)
- 天字的笔画顺序(天字)
- 甲壳虫乐队歌词(甲壳虫乐队经典歌曲)
- 黄河卫视双升比赛视频(快乐双升 谁是高手 黄河电视台电视双升节目)
- 仙露琼浆的拼音
- 社保个人编号是什么
- 新年好歌词,找新年好歌词
- 020是哪个地方的区号?(020是哪个地方的区号)
- 奥斯卡酒吧打架事件(奥斯卡酒吧)
- 高级黑到底有多黑(高级黑什么意思)
- 童第周(关于童第周简述)
- 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关于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介绍)
- 春季新教师发言稿范文精选四篇
- wo99net伴奏翻唱网(wo99com伴奏翻唱)
- 高三数学如何备考?有哪些注意事项?
- 殷切的拼音
- dangerous的中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