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三国——驳易中天刘备托孤选取说
我读三国——驳易中天刘备托孤选取说本文简介:我读三国——驳易中天刘备托孤选取说《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
我读三国——驳易中天刘备托孤选取说本文内容:
我读三国——驳易中天刘备托孤选取说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民间和学术界一般认为,刘备的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取而代之”,即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去辅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块儿料,那么丞相可以代替他执掌国柄。现在很多的《三国志》白话译本基本也都是如此解释。
但是,易中天却对上述解释提出了异议。他基本赞同了方北辰先生的观点,认为这里的“君可自取”不是取代的意思,而是选取的意思,即如果刘禅不可辅佐,那么诸葛亮可以从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人代替刘禅。易中天给出的理由是:
第一,除刘禅外,刘备至少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有得挑。
第二,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刘备临终时曾把鲁王刘永叫到跟前,对他说,朕死了以后你们兄弟要“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这和刘备和刘禅说的话如出一辙,也可以理解为已把刘永视为“第二梯队”。
第三,赋予诸葛亮以废立之权,已是十分破格,算是信任到家了,不可能再说把皇位也让出去的话。
——易中天《品三国·下》P114
此外,根据易中天的意思表达,他还总结了两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中国历史上并无此先例,还从未曾有过一国之君真正主动让出权柄的事情出现,而且,这也和刘备“匡扶汉室”、“南面而王”的政治理想背道而驰。刘备即便真的如是表达也可能是故意试探诸葛亮的忠心与否,而不是真的要其取而代之。
第二,易中天还引用了康熙在《御批通鉴辑览》中的话,康熙认为刘备是话里有话,话外有音,而且深表鄙视,不以为然。
仔细拜读了各方面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我认为大众对于“君可自取”的观点还有待商榷。无论是传统的“取代”观点,还是“选取”的观点都有失偏颇,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首先,如果我们假设刘备的真实表述是取代的观点,那么原文应该说成“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而不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引《吴历》,孙策临终托孤张昭时的说法就是“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此处的“之”是代词,专指前面所提的君主,有其实际意义,不可能省略。陈寿一向著史严谨,应当不会漏记“之”字,犯此等低级错误。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虽然刘备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取代,但陈寿笔误造成的历史误会,不过仔细分析,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而从《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对永安托孤的赞赏来看,可知陈寿的真实意义表达很有可能就是取代,而不是选取,否则,陈寿应当不会大发感慨的赞赏说“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就是说,至少这件事请在陈寿看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举。
但我还是刚才那个疑惑,如果真的是取而代之,为何原文没有“之”字呢?更何况古文言文一向讲究一字千金、字斟句酌,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至少不能完全否认选取的可能性,因为,即便是皇帝赋予大臣可以选取皇子做皇帝的权力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了,用易中天的话说,也足够吓死个人了。
其次,如果说是选取的意思,那么也有问题。
第一,如果刘备真的意思表达是选取,他应该举一个更好的例子,比如古之周公、伊尹或者诸葛亮的偶像管仲、乐毅之辈,而不是窜汉自立的曹丕。他应该说“君才可比周公,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朕尚有他子,君可自取。
第二,选取与取代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一个臣子可以决定皇帝的人选,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而那个龙椅上的不过是个傀儡罢了。比如西汉末年,王莽就曾经立过孺子婴为帝,自己则亲自摄政,后来不过瘾,干脆把那哥们废了,自己直接当了皇帝。
如果刘备的意思真的是选取,和脱裤子放屁没有本质区别,倒不如干脆点破这层窗户纸,把话说到底、说到绝,就是让诸葛亮取代。也许刘备深知诸葛亮的脾气秉性,所以这样一说,反倒等于是给诸葛亮的心中悬挂上了一把利刃,迫使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即便不能起到这个效果,诸葛亮也绝不敢窜蜀自立。
而且,我有必要补充,古人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换句话说,人在死的时候是不会说假话的。所以,刘备托孤的话应该是其真实意思表达,绝对不是为了试探诸葛亮。况且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绝也不是随便就能试探的了的。即便试探,刘备也不可能采取这样一种语言和形式,为什么呢?因为任何臣子,只要不傻,在听到君主说“君可自取”的时候都会装作倒地痛苦,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的样子。所以,事实上,刘备的话什么也试探不出来,所以,我个人认为刘备托孤的遗言就是其真实意思表达。
另外,我们从这段史料的来源角度分析,可以推想当时在场并且知道托孤内容的应当绝不止刘备和诸葛亮二人,至少还有其它旁人在场。而诸葛亮聪明绝顶,绝不会也没必要把这些内容到处宣扬,否则万一引起后主猜疑,等于引来***身之祸。这段内容之所以为后人所载,很有可能是旁人传出。我们可以想象,托孤内容一旦传出,那么所有人必然会将眼光全部集中在诸葛亮身上,所以,诸葛亮在享受相父荣誉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这大概也是其《出师表》所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真正原因吧。换句话说,从心里的角度分析,诸葛亮是一个很看重别人评价的人,往往这样性格的人都比较谨言慎行,都比较稳重踏实,这大概也是刘备托孤于他的原因,同时,这也印证了《出师表》所载“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综上所述,既然上面两种观点都不能相互说服,那么我的观点是:刘备的“君可自取”的意思要么涵盖了上面的两种意思,要么就都不是他的确切意思表达。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后者,即既不做取代讲,也不做选取讲,而是选择、抉择、决定或者决策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原文的意思就是:您的才华完全胜过曹丕,他尚且可以成就帝业,您就更不成问题了,如果刘禅是个人物,希望你尽力去辅佐他,如果他实在不成器,先生也不必犹豫,就由您来决定蜀汉的未来吧。
我们进一步分析刘备的潜意识和潜台词。这样说,一方面,刘备高度肯定了诸葛亮的能力;另一方面,刘备虽然留了一手,以李严为副用以监督诸葛亮,但是他自己也明白刘禅尚且年幼,如果诸葛亮真的反叛,那个李严也未必是其对手,所以,只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最后,尽管刘备给予了诸葛亮无上的权力,但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刘备,作为一个皇帝和父亲,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诸葛亮能够仿效古之周公、伊尹,辅佐刘禅成就霸业。
相关文章
- 林丽渊现在做什么(林丽渊)
- 鲫鱼汤怎么做好喝又营养(鲫鱼汤怎么做)
- 水手 歌词(回味美好歌词(水手))
- 1700克有几斤
- 儿子结婚请柬邀请函怎么写
- 简单又炫酷的转笔技巧(转笔技巧)
- 大连财经学院宿舍条件怎么样 有独立卫生间和空调吗
- 跳舞solo是什么意思
- 男方生育保险能报多少钱,生育保险计算方式
- 2018年每一个月各有几天
- broccoli
- 盎怎么读组词(盎怎么读)
- 上海10号线地铁首末班车时间
- 2020年春运时间开始结束是几号(春运火车票什么时候可以预定)
- 无置喙成语,跟一二有关的成语
- 池晟俊(关于池晟俊简述)
- 描写景物的 什么
- 探秘LOL吸血鬼:德莱文与致命魅力
- 中国移动有什么好的套餐(中国移动套餐有哪些)
- 创意设计(关于创意设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