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乐之
如何理解《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这两句语出《诗经》首篇《关睢》。
孔子整理编辑《诗经》,之所以把《关睢》列为首篇,真可谓煞费苦心。
孔子曾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这样评价《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以,这两句诗不能停留在文学或美学层面上理解,这样就太辜负孔圣人的苦心了!而应该上升到儒家哲学层面上理解。
孔子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评价《关睢》,是要用文学的形式来阐明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第一章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回到《关睢》来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孔子说的"哀而不伤"。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就是孔子说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和"乐而不淫"都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因此,"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就是"乐而不淫",一言以蔽之,和也。
对于诗经《关雎》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相信很多读者心中都会有个疑问,为何君子在河边见到心仪的淑女,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何能在野外河边,能琴、瑟、钟、鼓乐器齐用,来取悦心仪的女子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经过,才能充分理解《关雎》诗词的丰富内涵。
根据笔者的论证,《关雎》产生于公元前721年夏天,为春秋莒国国君莒子,千里驾车追寻新婚妻子向姜,来到春秋向国向城南的河边,见到久别重逢、新婚三月的向姜,有感而作的叙事抒情诗。
《左传》“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传】二年春,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
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正是对此事的记载。
莒国国君莒子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莒县,远道驾车而来安徽怀远境内的向国,又是初次来到新婚妻子家乡,所乘车驾将自己喜好的琴瑟钟鼓随身而带,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当其驾车来到河边见到“寤寐求之”的新婚妻子,从车驾上取下琴瑟、鼓钟,为妻**奏一曲音乐,吟唱诗词歌赋,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君子能在河边、野外,琴、瑟、钟、鼓演奏的原因了。
淑女向姜公主新婚三月,独自从千里之外的莒国返回向国向城,在莒国理当是和莒子发生了某种夫妻矛盾,而负气返回家乡。
国君父母对她的独自负气返回,当是对女儿责备、担忧多于欣喜。
一路的风餐露宿之苦,无人诉说,还要承受父母的责备,淑女向姜心情郁闷,只能来到向城南的开满荇菜花的河边散心、解闷。
公主向姜对夫君莒子的突然追寻而来,对夫君莒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态度,心中也是很忐忑,自然不会表现出喜悦、惊喜之色。
莒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妻子的顾虑,表现出自己对新婚妻子离家出走的谅解与理解。
取出琴瑟来弹奏一曲,表达对淑女向姜的友好与谅解,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在这风景优美的河边,欣赏沁人心脾的琴瑟音乐,对舒缓淑女向姜的情绪,当为最佳方法。
在舒缓了淑女向姜的情绪,表达了对向姜返回家乡的理解与谅解、友好后,以钟鼓的欢快音乐,欢庆夫妻的千里重聚、久别重逢,当是人生一大快事,一切烦恼忧愁尽可忘记,夫妻高高兴兴地团圆,才是此刻的主题。
这就是为什么《关雎》以“钟鼓乐之”结束整个诗篇的原因。
相关文章
- 沧海一声笑简谱笛子f调(沧海一声笑简谱笛子)
- 王松林(关于王松林介绍)
- 个人特长及所获荣誉怎么写(个人特长)
- 秀山岛景区(关于秀山岛景区简述)
- vocs是什么污染物
- 移动无线密码怎么修改(移动无线网密码怎么改)
- 奉献爱心演讲稿15篇(扶危济困奉献爱心演讲稿题目)
- 裱花
- 重庆万州新闻
- 有拈头怎么读 有拈头市井火锅加盟费多少钱
- 十年懵懂百年心(全两册) 小说(十年懵懂百年心李李翔)
- 股票怎么玩
- 南荻 原变种(关于南荻 原变种简介)
- railway accidents
- 南昌西站(关于南昌西站简介)
- 教你打造适合四十岁女人发型
- 高考填志愿服从专业调整是什么意思?
- Word2010如何设置大纲级别?
- 瓮城是什么意思(瓮城)
- 彡怎么读视频(彡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