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是瞻是贬义词吗
马首是瞻不是贬义词,是中性词。马首是瞻的原义是作战时,士兵依主将的马头决定前进的方向。后比喻毫无主见,服从指挥或跟随他人进退,不敢稍加违背。瞻:往前或向上看。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翻译: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拼音:mǎ shǒu shì zhān。
近义词:唯命是从、如影随形、亦步亦趋。
反义词:众叛亲离、分崩离析、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成语结构:动宾式。
用法:“马首是瞻”一般用在“唯”“依”等词的后面,“马首”前常有表示领属的定语。前半部“马首”与介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后半部“是瞻”作谓语,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例句:这个企划案是你提出,我们就以你马首是瞻,全力配合。
造句:
1、在军队里,士兵必须以长官的命令马首是瞻,不能有所迟疑。
2、你是大家推举出来的组长,做工作不能马首是瞻、草率行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之事常有发生,而小国为求自保,有时缔结联盟共同抵抗强国。这其中,以晋国为首,联合鲁、齐、卫、郑等国共同抗秦是最常见的联合形式。因为那时秦国雄踞西部,国力强盛,所以就想往东扩展,因此与东边的各国之间频频发生战争。
有一年,晋将荀偃为统帅,率领联军向秦进发。到了泾水河边,各**队见水流湍急,便停止前进,纷纷安营扎寨,谁也不肯先渡河。统帅荀偃急忙召集各国将领、谋士商量此事。大家致认为,攻打秦国势在必行,因此决定打造船只分批渡河,然后和秦军决一死战。几天以后,船只打造完毕,在鲁国和莒**队的带领下,各**队相继渡过了泾水。
这边秦军见各诸侯国集结军队在泾水河边造船渡河,就暗中派人在泾水上游投放了毒药,毒死了联军的许多人马。郑**队十分气愤,率先向秦国发动了进攻,各**队也都跟着郑军一齐出击,一直打到秦国的械林。但秦军面对人数众多的联军也毫不退缩,仍然顽强抵抗,战斗不止,双方军队僵持了很长时间。联军统帅荀偃见各国这么多的人马都打不过人数比他们少得多的秦军,心里非常着急。他一时情急,没有和各诸侯国的将领商量,就下达了一道命令:“明早早晨鸡 一叫,全军就要驾马套车,填平水井,拆掉炉灶,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大家都要看我的马头行动,我的马跑到哪里,你们就要跟着打到哪里。”
魏国将领栾黡听到荀偃的命令非常反感,他气愤地对手下军士说:“ 荀偃的命令太过专权独断,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他这样说根本就是不把我们魏国放在眼里。好,他的马头向西,我就偏要向东,我不听他的命令又怎样。”于是,他掉转马头,率领魏国的军队撤回国去了。其他各国将领看到这种情况,各个人心涣散,谁也不跟随荀偃进攻秦国了,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荀偃此时后悔不已,他说:“我的命令下错了,已经追悔莫及。如今军心涣散,人心不齐,士兵没有一点儿斗志,将领们也都不想作战,已经是未战先败了。如果再强行进攻秦国,只会白白牺牲。”于是,只得沮丧地下令撤兵回国。
成语寓意: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随着秦国的日渐强大,联合抗秦成为各国的选择。诸**队凑合在一起,浩浩荡荡,貌似强大,但人心不齐。人心齐,泰山移,但如果各怀私心,失败就成为必然。荀偃破釜沉舟的勇气值得肯定,但他忽视了收拢人心。放在如今,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带领的人没有本事让人信服,也不会有人跟随,人心齐团体合作的才能发挥到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