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汉语注音符号的介绍是什么

汉语注音符号的介绍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转载 时间:2025-04-18 22:47:08 浏览量:

汉语注音符号(Chinese zhuyin),简称注音符号,又称注音字母,是为汉语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教育部正式颁行。注音符号取代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用的“反切”的注音方法。

注音符号原共39个,排列照“三十六字母”顺序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顺序,增加一个“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符号,后改以北京音为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将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相对于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在中国台湾地区,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中文字的替代写法。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也用在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输入法。

发展历程:

第一式

1912年,北洋***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

1913年,北洋***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期间备有“记音字母”,凡三十八,声母二十四,韵母十四,临时用于审定“国音”,当时,以刂为ㄉ,丨为ㄍ,彡为ㄙ,为ㄟ,厶为ㄥ,并未立ㄦ。后将之正式通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公布。

1918年,北洋***教育部正式发布“注音字母”,此字母为改良旧日反切而作,用以标注汉字读音,故曰“注音字母”。凡三十九,声母二十四,韵母十五(新增韵母ㄦ;“一”竖写作“一”,横写作“ㄧ”,以区别破折号“——”),其中,有十六个参考了章炳麟的“纽文韵文:

“ㄌ”、“ㄋ”、“ㄇ”、“ㄈ”、“ㄗ”、“ㄘ”、“ㄙ”、“ㄕ”、“ㄏ”、“ㄧ”、“ㄩ”、“ㄛ”、“ㄟ”、“ㄠ”、“ㄢ”、“ㄥ”

TAG: 注音符号

© 转乾企业管理-攻考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