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1、攀登高峰
2、古代重阳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关于重阳登高的名篇。无论你爬到哪里。
3、没有统一的规则,一般都是爬山和登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4、吃重阳糕
5、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机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晓,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头上顶一块蛋糕,嘴里说一句话,祝孩子万事如意。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
6、上面还做了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阳糕上贴上红色的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是指“点灯”和“吃饼”而不是“爬”,用小红纸旗而不是山茱萸。今天的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
7、重阳节吃的软糕都叫重阳糕。
8、赏菊花喝菊花酒
9、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说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他的隐居、他的诗歌、他的酒和他对菊花的爱而闻名。后人纷纷效仿,所以重阳有赏菊的习俗。旧时代文人官场也是把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
10、为了更接近陶渊明。北宋时,开封为都城,重阳赏菊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人们也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在重阳节,当菊花在傲霜盛开的时候,观赏菊花已经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以后。
11、赏菊的习惯特别盛,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还是最盛的。
12、吴茱萸和菊花
13、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个香囊把山茱萸放在里面,或者戴在头上。大部分是妇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重阳节裴山茱萸。
14、晋代葛洪《西经杂记》年有记载。除了佩戴山茱萸,人们还佩戴菊花。唐朝就有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一直流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除邪秽,以***”。这就是头上的菊花的庸俗化。
15、在宋代,还有人把彩带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给对方。
16、登高远游。
17、古人在重阳上爬山,原本是为了避邪。唐代王维的诗:“远知兄弟攀处,一人满处不见”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山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刺鼻。燃烧后,可以清除昆虫。古人习惯在九月佩戴它来辟邪。
18、在山西南部,自古以来就有9月9日爬山的传统习惯。赏大好河山,赏名胜古迹,已成为节日的一大盛事。时至今日,“干坤必胜,我们这一代人共攀高峰”“东风留不住,冉冉从巅峰崛起”“九月新喜,三农庆秋”等名言仍在民间传诵。
19、尊重老人
20、重阳节,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象征老人长寿的节日。向老人表示哀悼是惯例。老年人喜欢在门外溜达,锻炼身体。身强体壮者,不得不就近登高,眼观远阔,以坚定野心。
21、欣赏美丽的菊花
22、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时习惯喝菊花酒。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在这一天喝菊花酒。大多数人把干菊花泡在酒里。在山西北部的一些地方,喝酒就像在门外,叫戒青春。
23、告别秋天。
24、宴师
25、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习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26、妇女休息
27、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28、吃糕吃面
29、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