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本文简介:浅谈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学语文,那么语文教师就等于在教学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最终势必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硕果累累。下面我就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的途径,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本文内容:
浅谈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学语文,那么语文教师就等于在教学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最终势必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硕果累累。
下面我就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的途径,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
感情投资是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并非理智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他们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态度,学生并非意识到某一学科十分重要,在学习中他们却往往视教师与他们的亲疏关系决定学习与否,如果他们喜欢某一老师,那么他们就会连带爱上他所教的那门学科,并愿为之付出努力,刻苦学习。自师专毕业以来,我就在农村中学任教,农村的学生纯朴,重感情,他们特别想得到老师的关爱,也特别珍惜老师为他们付出的爱。学习方面,我除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外,还做到多关心学生,以真诚的态度,火热的情感善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随时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每一次的语文试卷批改后,我都会在每一位学生试卷上写上几句真诚的话:对进步的学生,我会送上真诚的祝福:“祝贺你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希望你再接再厉,下次考试争取更上一层楼”;当他们退步时,我就送上几句安慰:“这次没考好,只是你的小失误,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考好,加油”。生活方面,农村中学的多数学生是寄宿生,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庄,离家较远,有时他们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如生病了要看病,可钱不够,这时我就会把钱借给他们,有时还亲自带他们去看病,及时的关心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就像他们的亲人。恰当的情感付出与交流,会让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也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课内活动体验是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前奏曲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新颖、富于启发,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通过学习而感到精神的满足。学习兴趣作为学生个性心理品质重要的一员,是在社会现实条件下,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所带来的许许多多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适当的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课,能使学生学习趣味化、能力化、实用化,真正寓教于乐,学以致用,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师必须在期初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量语文活动内容:如“课前一分钟演讲”、
“我是小记者”、“我会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等内容。活动课的设计既要有知识性,更要趣味性,还要兼顾学生的参与面,让它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近年来,名著成为中考考试内容,为了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名著,进而去读名著,教师设计一堂名著导读活动课可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例如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中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关于《西游记》,学生早就从动画片、电视剧中了解了不少,尤其是对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位人物更是熟悉,但是真正有阅读过《西游记》原著的学生却很少。为此,在期初时我把所任班级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推举一位小组长,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先阅读《西游记》,然后选取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情节,学着编剧,再试着表演,反复排练。三周后的语文活动课上,每一组代表都拿出精心准备的节目,上演了一个个有趣而精彩的《西游记》故事。活动的体验,一方面学生体会到阅读名著带给他们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为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在有效的语文活动基础上,学生会逐步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和独立勤奋学习成功的自信。
三、
课外生活实践是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润滑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与生活是一对孪生姐妹,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只有让语文回到社会生活中,才能发挥其本能的作用。课外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回到生活的一种实践体验。我所任教中学,这里地处农村,学生对本地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比较熟悉,他们对此或亲眼目睹,或耳有所闻,或亲身经历,因此写作题材非常丰富。春天,我就布置学生观察禾苗的生长,并写观察日记;秋天这里满山遍野都是金桔,我让学生利用周末回家在帮助父母采金桔时仔细观察体会,并在回校时交上一篇题为《金桔黄了》作文;新春佳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挂春联的习俗,布置学生回家拟一幅别具一格的春联,开学回校上课时在班上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还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实地考察,用心感悟,绘绵乡于笔端。那高耸的山峰、跨溪的独木桥、欢叫的鸭群、丰收的田野、纯朴的民风……无一不是写作的活水源头。每年春天来临时,我就建议学生利用周末的空暇到本地的名山——秀峰亭、七星亭去踏青,赏春,让他们看山,看树,看花,看草。眼观山态、山姿、草色;鼻嗅春潮中的花草、泥土混杂的香气;耳听风吹松涛的声音;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真实感受,感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情趣。回校后,学生写了《春天的秀峰亭》、《走进自然》等作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此多次,一些原来视作文为苦差的学生,再也没有搜肠刮肚的痛苦了。可见,课外生活实践,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得以巩固、检验、拓宽和创新,扩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大领域,充分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自身的学习也很重要,教师除了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外,还可有选择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如近年来由三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学语文教师岗位培训”以及福建师大举办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就是很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学习途径。通过培训学习,在培养学生兴趣时,教师就能把最新的课改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感情投资、活动体验、生活实践是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感情投资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为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奠定情感基础;而活动体验,生活实践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融知识于趣味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息,有关语文活动体验和生活实践,只有借助师生的交往才能进行下去。语文教学活动为师生之间的交往提供场所,它是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语文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资料:《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理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