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的意思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的意思是: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将蜡烛点燃,散发光亮来学习。在点蜡烛的亮光下行走和在黑暗愚昧中行走哪一个会更好呢?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
原文节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5、恐:恐怕,担心,害怕。
6、何:为什么。
7、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8、安:怎么,哪里。
9、戏:作弄,戏弄。
10、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1、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2、闻:听说,听闻。
13、而:表并列,并且。
14、阳:阳光。
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善:好的,善良的。
18、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19、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0、好:喜欢。
21、为:作为。
22、少:年少。
23、欲:想,想要。
24、炳:点燃。
赏析: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作品简介: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创作背景:
《说苑》又名《新苑》,是古代杂史小说集,原二十卷。西汉刘向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作者介绍:
刘向(公元前77一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汉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孙,西汉时文学家、经学家。
他主张“天人感应”学说,与其子刘歆一起,为古代图书的编目整理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七略别录》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相关文章
- 新鲜的白果怎么吃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解读(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婺源一日游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 开心顺遂什么意思(顺遂什么意思)
- 墓碑格式及样板图片(墓碑格式)
- 老滚5mod(老滚)
- 今年晚立秋是什么意思(立秋是什么意思)
- 工会会费收取标准
- 章子怡汪峰吵架视频完整版(章子怡汪峰吵架)
- 球形面积计算公式图解(球形面积计算公式)
- 晒结婚证的搞笑朋友圈配图文技巧
- 礼物盒简笔画
- 点对点考研名师
- 铁化学符号
- 福建医科大学2019年10月自考面向社会开考专业理论课程报名通知
- 元旦策划方案4篇
- 李耳(关于李耳简述)
- 睡觉前发个幽默的说说 有关睡觉的幽默句子
- 简笔画蟋蟀的画法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表达效果(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