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之死
为什么高考只出成绩,而试卷却不发下来?
高考试卷不发,很多人非常好奇,我认为是这几方面的原因。
1.成本高高考结束之后是把全省的试卷集中到一个地方统一批阅,如果改过之后再发给考生需要时间、人工、运输费用。
主要是高考试卷发给学生和废纸没什么区别,可能只是一个纪念。
2.卷子上没有批阅记录,发不发没啥意义高考之后卷子网上到处都有,主要是现在电脑批阅,卷子上面根本看不出来老师的批阅记录,就算你拿到卷子也不知道哪个地方扣分了,所以说没什么意义。
3.制度问题高考结束之后会将答题卡,卷子保存起来,如果考生对自己的成绩有怀疑,方便考生去复查。
高考错一分差千人,卷子上面没有批阅的记录,如果每人纠结一分、两分,估计一年也忙不完,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考生作弊。
高考试卷不发,我是这样认为的,你觉得还有其它的理由吗?
高考试卷未使用前是“绝密”级材料,但是使用后已经解密了,为什么还不把试卷发下来,给学生使用呢?这可能一方面与保密材料的保密制度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成本有关。
比如每个省高考所有科目结束第二天,都会在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晚报上公布参***。
这个答案是由考试院提供的。
考试院提供的这份参***就成了学生核对试卷答案、估分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客观题肯定没有争议,但是主观题尤其是语文的简答题、作文题将存在很大争议。
考试卷这份参***送到阅卷点时,阅卷点负责人将组织对专家拟订评分细则,有的还要对答案进行修正。
比如江苏2014年高考语文卷《安娜之死》第15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考试院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参***】“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6分)问卷点对此答案进行了大幅修订,比如“比喻”这个手法就不作为采分点了。
一是手法判断有误,这里是“象征”非比喻,二、题目要求回答“意蕴”,对手法回答不作要求。
三、细则里有具体补充,比如参***是“临终前内心感受”,如果学生具体写出是何种感受,只要符合特定情境下特定心理也可作为采分点。
试想,一道题尚且改动如此之多,那么其它题目呢,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拿着试卷与参***去核分,找分,那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所以说,从社会成本的角度也不可能把试卷发下来的。
高考试卷不下来,原因很多,但是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社会矛盾,节约社会成本,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的形象。